2019-11-28
除了华为,凭一己之力带动“科技热”的还有这家车企

凤凰网商业


车市寒冬,不减车展热度。11月22日,中国迎来了全年最后一个大型汽车展会——广州车展。“智能+电动”是这次车展的重要看点:182台新能源汽车出展,奔驰、奥迪、雷克萨斯等高端纯电车型更是首次亮相展会;就在长期被特斯拉独占鳌头的汽车“智能化”领域,广汽新能源等自主品牌也大放异彩,载有L3自动驾驶的热门车型广汽新能源Aion LX更成为了媒体焦点。


不同于新势力们的空中造车,广汽新能源步伐更笃实,为汽车智慧大脑注入了一份传统汽车制造业的“匠人匠心”,将自动驾驶、物联网等尖端科技切实落地,已经打造出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



今年推出的Aion LX正搭载了ADiGO,这意味着,普通消费者能以亲民的价格,体验科幻片里的未来出行生活了。同样将软件代码植入钢铁艺术,不同于新势力们的“空中造车”,广汽新能源将尖端科技切实落地。



广汽新能源于2017年成立,至今才两年,何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高密度高质量的输出?为此,我们采访了广汽新能源技术中心智能网联科的两位工程师黄毅和温桂,探知广汽新能源汽车智慧大脑背后的“大脑”。


不是科技控的极客,就不是好工程师


在采访之前,我们本以为他们与网络上大部分“程序猿”无异,外表不修边幅、闷骚寡言。实际上却不尽然,这两位工程师看起来颇有活力,交谈中发现,他们并不只会埋头敲代码,更像对未来和未知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热衷于“开发”生活中各种科技闪光之处,谈论起ADiGO来神采飞扬,那股自信和气场很有感染力。


他们给自己定位为“科技控”,日常是这样的:将市面上最新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通通买回来,体验一番,然后想方设法把好的产品设计逻辑放入汽车智能系统研发中。


这种从自身生活体验出发的思路,使得用户在ADiGO上能体验到许多亲切的功能。譬如,“刷脸”搞定一切。



类似于手机个人账户的模式,ADiGO用户通过FACE ID连通个人账户,使车子能根据记忆功能自觉调整车内座椅、方向盘、空调、音乐、地图等设备,避免不同用户用车需要不断调整的麻烦,直接给用户提供最熟悉的环境。在基础功能之上,针对安全驾驶的需求,工程师还增设了疲劳识别和健康监测两项功能,这对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的用户来说颇为贴心。


不仅如此,工程师们还会深度思考“领先一代”的问题。采访中,工程师提及车子降噪技术课题攻克的思路,苹果降噪耳机是目前降噪技术做到极致的电子产品之一,他们会挖掘该降噪技术仍需改进之处,进行优化设计,再将升级优化后的降噪在整车上体现,使驾驶环境的静谧性比苹果耳机的降噪做得更好。


ADiGO里有不少模块都是依照这一思路进行开发的。


比如中控台的双曲面屏。曲面屏手机还只是近两年才突破的技术,汽车曲面屏在业内闻所未闻。广汽新能源工程师学习了手机曲面屏的设计和工艺,升级到汽车驾驶中去,更将仪表盘和显示屏进行了联动一体化设计,做出双曲面屏,这也是全球首款量产车曲面屏。这块屏弯折角度超166°,既能保证用户视角最大化,又最大程度规避反光,用起来舒适度还是不错的。据透露,光是这项冷弯贴合技术就耗资了1800万美元,做曲屏,广汽新能源是认真的。



再比如E-PLAN无感充电体系。长期以来,纯电动车充电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而大部分纯电车所配备的充电桩查找功能往往比较鸡肋,即使用户通过百度地图寻找附近充电桩,也会面临充电桩存在故障无法使用、被他人占用等无法进行充电的窘况。为此,工程师希望能推出一个充电系统,集成充电APP、智能地图、电池监控系统多项优势,彻底解决找桩难问题。E-PLAN无感充电体系就这么出生了。



在识别到电动车电量过低的时候,系统会主动询问车主是否需要去充电,得到确认后,主动推荐附近充电桩,主动识别预约,并直接开启导航去充电,同时开启极致节能模式,充电完毕后采用APP主动完成支付。这一颇具“全能王”色彩的充电体系也是国内汽车行业的首创。


从设计这一源头,就能做到比消费者甚至其他各领域开发者想得更超前,兴许正是广汽新能源总能推出先人一步黑科技的原因之一。


车VS手机,哪个研发周期更短?


手机作为数码类消费品,在目前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状况下,研发速度能达到1年左右。而汽车是复杂系数相当大的工业制造品,即便是特斯拉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整个产品开发周期也要去到36个月甚至更久。手机与汽车作比较,毫无疑问是手机的研发周期短得多。


而广汽新能源给出的答案是:像手机一样,与科技赛跑。


目前,广汽新能源能从设计开发到测试、再到生产的整个周期为18-24个月,比国内国外同类型车企压缩了近半。这样的研发效率,甚至能与苹果、华为等一线智能品牌的开发周期相媲美。而且,这种压缩是建立在保质保量基础上的。


如何实现这般研发效率?采访中,工程师以试验环节为例,为我们讲述广汽新能源压缩周期的小秘诀。“比如现在需要做夏季的试验,我们会把车子放到新西兰,也包括放到吐鲁番、黑河、漠河等极地或无人区去做高温低温试验。”这种反季节的试验模式在业内颇为罕见,通常来说,大部分汽车企业会采取按部就班的时间推进表,将试验车放在国内不同区域进行测试。广汽新能源利用这一“时间差”,保证试验车能尽量快地接受极端环境的考察,为其后的调整优化节约许多时间,使多项智能科技实现全国甚至全球首发,颇具“弯道超车”的智慧。



广汽新能源这种创新而开放的思路和模式,正是尖端科技公司必备的特质。


此外,足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也是广汽新能源研发背后的强力保证。据了解,广汽新能源每年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数十个亿,比同类车企更舍得“烧钱”。人才储备方面,广汽新能源专注智能网联研发的团队足足三百余人,他们全都是来自全国乃至全球高等学院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海外深造归来的工程师。其中一位受访的工程师,也曾在德国深造。


攻克自动驾驶,使机器拥有体温


在技术追求上看似激进、硬核的广汽新能源,也有温柔而稳重的一面。


目前ADiGO自动驾驶系统已达到L3级别,比特斯拉L2级别还要高。当我们试图与工程师探究研发过程中自动驾驶技术难题如何攻克时,工程师却坦言,最难攻克的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技术,而是实现“人性化”,如何让人本主义思想真正落地,做到让每个用户因为科技享受生活。


当今,无人驾驶技术虽已实现,但我们总能在新闻里看到层出不穷的安全事故。在做该课题时,广汽新能源始终谨慎推进。工程师对自动驾驶实验永远以最坏情况做标准,测试次数是其他课题的好几倍,再小的误差也竭尽全力去校准,目标为零故障率和零事故率。


中国的交通和路况应该是全世界最复杂。举个例子,面对高速公路上快中慢三档限速、以及高速与匝道的两种限速,有时候连新手司机都会犯米糊,到底应该开哪个速度?如果错把匝道的速度看做高速公路限速,车子猛然降速到40左右将非常危险,经常开车的朋友想必深有体会。


对此,工程师们是这样解决的。对比同类车型搭载精确度大于2米的卫星地图,ADiGO为自动驾驶接入的高精地图定位模块精确度能达到0.2米,使Aion LX成为全球“视力最好”的车。其次,他们会通过数千次场景实测,对系统反复做逻辑优化,使之识别并主动报告合理的限速数据,以保证用户能选择合适的车速,保障人车安全。此外,面对被追尾等突发状况,车子也能评估出一个风险最低的方案进行执行。



正由于这种严谨,广汽新能源自动驾驶技术的稳定性能在全球行业内排名前列。


工程师还为ADiGO增设了增强现实仪表模式,使冰冷机器温暖起来。在日常驾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高度集中精神,应对路面突发状况,有时还要面临副驾驶喋喋不休的瞎指挥。此时,打开增强现实仪表模式,车辆雷达传感器将全部开启,拼合出“上帝视角”。全场景模拟车辆道路状态,通过摄像头识别小汽车,货车,行人,自行车,并显示到仪表盘,呈现行车轨迹车道线角度变化,从而助力用户安全驾驶。



对比市面上多数技术先行的车企,广汽新能源始终认为,技术是因人存在、为人服务的,智能化课题不在单纯的技术突破,应追求人与技术的平衡。从人本精神出发,才能创造出用户最喜爱、最好用的智能汽车。


有人说,全球汽车厂商加速研发新能源汽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西班牙媒体《公众》报道称“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一点都不夸张。仅仅数年间,中国不但培养了一大批用户,催生了众多民间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也纷纷启动了新能源战略。


在“新四化”国潮中,广汽集团是国内最早开始电动化和智能网联技术研究应用的汽车企业,早在2011年就启动了新能源技术研发。经过6年的累积,于2017年换挡提速,成立了广汽新能源,专注攻克智能汽车尖端技术,并陆续推出GE3、Aion S、Aion LX等智能纯电动车。


在广汽新能源的身上,我们能清楚感受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从粗放式向高精尖式发展的趋势。包括ADiGO智联系统、GEP2.0平台、钢铝结合车身构架等,广汽新能源在众多方面都实现了高度创新,其技术地位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未来的高端汽车竞争,很可能将从“豪车之争”变为“科技之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必不可少,这要求未来的车企,必须具有科技创新公司一样迭代升级的动力。通过本次采访,我们深深感受到,两名工程师不仅是广汽新能源“先人一步”精神的践行者,更是“中国汽车人”的缩影,他们怀揣着可称为信仰的“中国汽车梦”,拥抱科技,突破自我,为实现中国汽车“变道超车”进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