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关于完善国有企业深度扶贫长效机制的建议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将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今明两年“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头号硬任务。文件明确提出要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扶贫脱贫工作进入决胜期,我国需要在2020年之前完成剩余166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这1660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更大,也为国有企业在参与扶贫攻坚、完善深度扶贫长效机制上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脱贫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经过长期的脱贫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区已实现脱贫,越是深度的贫困地区,越是存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稀少、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居住分散等困难条件,脱贫难度较大。多数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村内留守人员多为老幼病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需要更大规模、更长周期的人力物力投入,脱贫成本较高。这些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可能会让一些中小企业、社会组织望而却步,需要国有企业发挥资金、管理、信息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开发等方面担当领头羊,从而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


(二)脱贫产业发展不均衡,需要长效机制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产业扶贫是重要一环,是事关脱贫成效的关键所在。一是产业特色不明显、增长点不足。有的贫困村缺少特色产业;有的贫困村脱贫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特色效益不明显;还有的贫困村虽然建立起了产业,短时间有一定成效,但由于只是政策性的产业转移而非商业性,本身没有为市场创造新的增长点,终究不是长久发展之计。二是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不均衡,缺乏长效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时一拥而上,农户集中生产(种植)同一农产品,容易造成产品滞销,不赚反亏,影响农户脱贫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三是产品销售理念落后,销售渠道有限,无法适应新时代新业态的销售模式,虽然阿里、京东、网易严选等已经建立了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但仍处于探索阶段,专业度不够,覆盖面不广。国有企业在产业项目研究和实施方面有丰富资源和优势,有望帮助贫困地区建立长期效益产业,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三)教育贫困和依赖思想影响脱贫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才能形成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智”的方面,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缺乏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比低,因贫失学辍学现象屡见不鲜,劳动能力较低。在“志”的方面,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缺少谋求发展的有效思路,部分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影响了当地脱贫内生动力。与此同时,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长期缺乏关心、关爱,缺少亲情陪伴,心理问题突出,容易造成社会问题,如贵州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事件等。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人员培养、教育培训等方面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如何发挥上述优势,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是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课题。


(四)村企结对帮扶有待深化


  目前不少地区采取村企结对帮扶形式,形成国有企业驻村帮扶机制。但有的地方帮扶措施单一,企业帮扶工作还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开展针对性的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有的贫困村“两委”班子视野不够开阔,国有企业如何通过自身资源帮助当地“两委”班子理清脱贫发展思路,亟待破题。


二、建议


(一)支持、鼓励国有企业参与脱贫攻坚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需要国有企业发挥领头羊作用。为此,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支持、鼓励国有企业参与扶贫攻坚,包括:建立长效体制,明确大型国有企业参与扶贫攻坚的责任;将国有企业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经营业绩考核,提高国有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税收优惠,针对国有企业投入扶贫项目、捐赠等资金,实行减税或免税政策。


(二)发挥国有企业优势,帮助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扶贫中的统筹、引导和鼓励作用。首先,在制定产业扶贫规划时,鼓励当地政府加强农产品生产(种植)统筹安排,在充分调查贫困地区的自然禀赋条件的基础上,帮助贫困地区精心挖掘新兴市场,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其次,引进现代化销售理念,建议当地政府要做好本地化销售人才培养,出台政策措施吸引有先进经验的人才到当地就业,打通网络、通讯、物流障碍,建设专业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和渠道。再次,发展消费扶贫,鼓励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参与农产品消费,通过消费振兴农产品市场,拉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最后,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扶贫产业税收优惠,比如减免扶贫企业所得税,或返还税收用于当地扶贫项目或基建项目,将沉重的税负转化为扶贫基金,深化扶贫效果。


  二是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优势的产业、人才、信息等优势。在实施产业扶贫规划时,国有企业可以发挥其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推动产业升级,从简单的低端供需发展模式,向高端的订单式生产模式转变,向市场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国有企业与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共建项目公司,建立长效机制。建议国有企业与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成立、运营项目公司,待条件成熟后再将项目公司移交当地管理。这有利于壮大当地集体经济,有利于项目公司对接市场,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以项目公司为平台为当地培养生产和管理人才;国有企业在长效机制建成、扶贫成果巩固后移交项目公司,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内在生产力。


  三是扎实推进“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格局。由政府牵头,整合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资源: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税收、协调等支持,市场主体负责生产、发展、参与市场竞争,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和金融服务,保险公司提供商业保险化解市场风险,贫困户亲自参与产业、提高内生动力,互相联系,互为依托,形成合力。


(三)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发展瓶颈,建议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突破发展瓶颈。另一方面,政府应统筹社会捐赠资源,鼓励国有企业设立扶贫基金会,引导相关捐赠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民生领域倾斜,将开发性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水平。


(四)厚植教育扶贫,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在人。国有企业在参与扶贫攻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厚植人力资源,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增强当地内生脱贫力量。一是开展村企党建结对。发挥国有企业党建资源优势,通过派驻扶贫干部、交流任职、组织参观学习等方式,帮助贫困村“两委”班子开拓视野,提高工作能力,理顺发展思路。二是加强劳动人口培训。通过吸收劳动力到项目公司就业、异地转移就业、开办培训班、组织讲师团下乡等形式推进“扶志”与“扶智”,以小康生活的美好图景激发村民创业兴家挖穷根的脱贫斗志,摈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促进观念转变,提高其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三是奖教奖学。通过援建学校、为乡村教师和贫困学生提供奖教金、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注重学前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儿童的受教育水平,为当地长远发展培育人才。四是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关心关爱,引入慈善机构或志愿者机制,关注儿童和老人的心理健康,营造快乐生活环境。